罗振宇说的社群,到底是不是一个坑

2017年3月13日

在最近“黑马创业36招”开年第一讲中,罗振宇,做了主题为《从罗辑思维到得到,我的创业报告》。

看看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第二个“坑”:社群。在我们提出社群是一个商业之后,很多人开始做社群。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个不行。我宣布罗辑思维会员停招,原来的会员给我们赏银子的,我们持续服务。现在,网上很多黑我们的文章骂我们是社群,实际上这事已经丢开两年了。”

按照我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做社群的,都被带到坑里去了,大家都不要跟着我做社群了。

没有听到罗老师现场说的,那社群到底是不是一个坑?

容我断章取义说两句。

社群是一个伪概念

本质上来说,社群是一个伪概念.

诚然,你可以学术地用百度百科或者各类经典书籍来诠释”社群”这个概念,就比如:

克莱·舍基《无组织的组织》是这么描述社群的:

共同的目标,或者是纲领,人群通过纲领、能实现有效聚集。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 “庸俗的说法叫调性、逼格”

高效率的协同工具(如微博微信):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和持续互动关系

一致行动: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但在罗老师2013年,2014年提出“社群是未来的商业模式”,并主动招付费会员供养之前,社群就不存在吗?

在各种分享的场合,常常被人问起“那我这个还算是社群”吗?

每每听到这个问题,我常常感到彻底的无助感。

春秋战国各类谋士,历朝历代的诗社形成的各个圈子,难道不是社群?

通过连接资源,共谋利益的宗祠及商会组织 难道不是社群?

微信兴起之前,通过各类QQ群西祠社区组织活动的各类收费组织 难道不是社群?

大到一个国家,宗教,小到一个小团体,都是社群。

这些不仅是社群,而且是精准人群聚集的社群,具有无比商业价值。

社群商业本质上还是一个流量生意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对于商业尤其如此。

社群本质上是一个流量生意,是通过互联网工具沉淀下来,更具粘性的流量。

拉新,留存,转化。。套路没有变化。

哪里有人气,哪里就有做生意赚钱的可能。

中心地段,好的档口,流量不断,生意不断。

互联网上,某宝首页的黄金位置,流量不断,生意不断。

社群,长时间或者倾向于长时间团聚一群精准的人群即流量,通过精细化的内容/活动/运营,不断增加人群的粘性,将流量反复进行转化。

以罗辑思维社群为例,以罗振宇个人IP为标杆的精神领袖,通过互联网这个海量传播工具,围绕粉丝打造解决他们”学习焦虑”的快餐型产品,吸引转化他们为死忠粉,通过这群死忠粉不断进行销售转化。

更多的草根型社群,没有强大的个人IP,但有自己专业的领域,围绕这个专业领域内的精准人群,不断提供相应的服务,也能成为不错的商业模式。

商业的本质并没有变,社群只是工具或者渠道。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是不是社群不重要,有粘性的不断涌入的流量更重要。

罗辑思维社群,6.6万会员收入近4000万,这是多么好一个坑,你不愿意跳吗?

小心眼的题外话

当时当刻,关于买房,他们说出了这些言论,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只是吃瓜群众,”笑而不语”:

罗振宇:

“我之前干了一件事,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卖了,我现在租房住。很多朋友都说:“你疯啦!北京的房价肯定要涨的。”确实,我也不太相信北京的房价会跌。但是,北京的房产作为一个巨大的投资机会,几年翻几倍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它未来可能会涨,但已经不是最好的投资机会了。”

高晓松《我为什么不买房?》

当初去了美国之后一样是无房户,坚定的无房主义者。有人问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还租房住,不买自己的房?高晓松回答: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古典 《拆掉思维里的墙》:《买房,卖梦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李笑来  “我为什么不买房”

一碗梁粉始终认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管他是不是社群!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