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多越好?你到底该加入几个社群?

2017年4月13日

今天要谈的,得从冯大辉Fenng老师公司无码科技的新产品Readhub开始聊起。

无码科技是冯老师自丁香园离职后创办的,在谈到做开发这款产品初衷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么一句:

无论是朋友圈、资讯类客户端工具或是一些科技媒体,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为什么?朋友圈以及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类工具,不可避免会带来过度拟合(Overfitting)的问题,最后让我们误以为每天看到的信息就是全部,却错过一些相对更重要的信息。

联想到一碗梁粉社群自媒体前段时间写到的《为什么你应该关掉微信朋友圈》,聊起了因为朋友圈的封闭社交属性以及今日头条的按兴趣推荐内容的机制,导致了个人可能会封闭在自己的狭隘圈子里,视野受限而不自知。

在这一点上,Fenng老师应该是准确地看到了这个需求,这款产品也是因此而诞生。

今天,咱们就继续聊下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到底该如何获取信息。

过度拟合:错过了全宇宙

特意查了下维基百科,关于过度拟合的标准定义是这样的:

在统计学中,过拟合(英语:overfitting,或称过度拟合)现象是指在调适一个统计模型时,使用过多参数。对比于可取得的资料总量来说,一个荒谬的模型只要足够复杂,是可以完美地适应资料。

再来看解决方案,百度百科的解决方案是:

通常采用增大数据量和测试样本集的方法对分类器性能进行评价。

如果今日头条推荐筛选机制基于的样本,是来自于每个用户阅读文章和搜索的特定数据,比方说:

所阅读文章的领域,行业。

所阅读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等。

阅读文章的完成率,跳出率,比方说,多少人看完了这篇文章等。

阅读文章的互动比例,比方说转发和评论量。

搜索的关键词

很显然,这个推荐筛选机制对于个体的获取信息而言来说,应该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面会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用户在特定app上输入的信息十分有限,甚至很多是噪音。比方说,一碗梁粉在前面那篇文章里提到过的为同事父亲买花圈的例子。正因为此,机器推荐的文章也会跟随,变成不准确。

机器推荐算法,抽取文章特征和关键词的算法还不够完美。在各种神转折的软文撰写方面,咱们营销人是完胜机器的。即便不谈营销,机器光从标题,关键词和正文语义分析,是很难为这篇文章打上标签的。

对于个体而言,得区分是兴趣,还是需要? “原配当街暴打小三”是兴趣,而“新婚姻法对于出轨的司法解释”可能才是需要。

其实换成一句简单话来说,没有一种推荐算法能完全(甚至是绝大部分)揣摩出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尤其是后者。

这个到底关社群什么事?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跟社群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把前面这些讲到的朋友圈也好,今日头条也好,可以暂且归类到被动获取信息的渠道。

对于个体发展而言,如果从被动渠道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那么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主动获取信息有不少方式,先来看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是怎么发现比特币的吧

知道我开放到什么程度么?我在Twitter上关注了一万八千人。你们还在比谁的粉丝多的时候,我反其道而行之。绝大部分人是不开放,总希望用自己当前的思维模式去筛选出对未来有用的信息,这怎么可能?

结果2011年的3月份的某一天,我看到一篇标题是“一个虚拟货币超过了一美元的价格”的文章,我看到了比特币。

关注18000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会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李笑来老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很有意思:

但对此我并不焦虑,反正焦虑没用,你焦虑它干嘛?我买了很多显示器,分栏做了一个大屏幕,有空就看一眼,没空就算

对的,这个方法就是”有空就看一眼”,有空就看一眼,然后发现了比特币 🙂

主动加入的社群是另外一种很好的方式。

话分两头,社群是精准细分人群的聚集,作为社群组织者来说,当然希望这个人群越精准,内容越垂直,越能体现这个社群的专业度。

但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入的社群数量越少,所加入的社群越垂直,视野和观点就越有可能会被锁定在这些社群范围之内。

一碗梁粉社群自媒体觉得,从加入社群获取信息这个角度来说,应该同李笑来老师关注twiter一样,抱有开放的态度多加入一些社群。

开放,有啥好处?

作为最年轻的的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在谈到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时候,是这么描述的: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在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

看到了”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理论,就会联想到:

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

雷军说了句“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wifi会杀精”,而不是说更加抽象的“wifi对健康不好”;

这些就是联想所带来的好处,而这正是由开放的信息获取渠道带来的。

来举个例子吧。如果你是做互联网营销的:

贪嗔痴慢疑,做互联网营销的岂能不懂人性,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社区社群是不是得看一下。

互联网只是工具,传播道理都是相通的,那么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是怎么做营销的,得看看历史上的传播案例吧

文学艺术得懂一点吧,不然只靠鸡汤文怎么做文案呢?这方面的社区和社群得进去看看吧

这么多。。好累。。怎么办?

记得上面提过的态度和方法,“有空就看一眼”,over。

有空就看一眼

小结一下:朋友圈及推荐机制类新闻app等被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能会让你视野受限,尝试开放心态去关注更多社交媒体和社群,方式是”有空就看一眼”

哦,对了忘了说,一碗梁粉社群自媒体如果能让达到”有空就看一眼”,已经幸福感爆棚了 :-)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