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茶网红店雇人排队传言,聊聊社群中的那些”托”们

2017年8月21日

相信你前段时间看过这样类似的新闻:

网红店玩出新花样 美罗城一奶茶店每天雇人”站店”撑场面

网红店雇人排队一天90元 买奶茶至少要等20分钟

记者体验网红店排队做“托”:9小时排队5次赚140元

排队3小时才能买上一杯的奶茶,击败星巴克成为最能在朋友圈和微博装逼成功的饮料,竟然是雇人排队炒作起来的,你震惊到了吗?

且不论喜茶雇人排队的传言是真是假,今天,一碗梁粉就想跟你聊聊“托”这门生意,以及与社群的关系。

“托”:红红火火的生意

恩,“雇人排队”,百度搜索的结果是:“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340,000个”。

继续,一碗梁粉用”排队充场”搜了下QQ群:

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去万能的某宝和猪八戒等兼职网站搜下类似的关键词。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排队充场的生意:红红火火。

但,雇人排队,找人做”托”,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 微博,贴吧中无处不在的水军
  • 万能的某宝中的刷单一族
  • 火车站,各种大型购物中心门口,搭个台叫卖的各种促销

恩,其实你也注意到了,网红店雇人排队与网店刷单一个套路,只是从线上发展到线下。

用互联网的话来说,这是一门流量的生意。

进一步说,商家想借助这个排队,来形成网红店的冷启动。

他们相信的是这个道理:

当刻意安排的初始的人群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比方说10天以后),后续就会不断地产生自然流量,并且呈现指数型暴涨。

我相信,你也看到了结果验证了他们的想法。

刻意安排的”托”为何能带来自然流量?

一碗梁粉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为何你要买小米手机?聊聊社群心理系列之一:从众》(点击链接阅读),聊到了为何大家选择趋向于群体一致:

人在群体中是最安全的。在一定的群体之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期望,避免惩罚。

人本质上是群居动物。

在原始社会,个人的单打独斗并不能帮助你提升生存的可能性,于是组成小团队狩猎。个体如果不能很好地遵循团体规范,团体的生存可能性必然会大大降低,这也必然招致团体对个体这种行为的惩罚,以使得大家能继续生存。那么个体的最优策略便是服从团体行为,便是从众的最基础原因

其实传播学中也有这样的解释: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 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对于单个的个体而言,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受孤立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既然有这么一个心理趋势,那么制造群体喜欢看到的”排队”,”受欢迎”的场景,就是做生意的刚需了。

怎样在社群中”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群是线上人群的聚集。

既然是人群的聚集,那么群体的心理同样适用:即“托”在这里同样适用。

只是一碗梁粉所理解的托可能不限于排队,使劲吆喝的群众演员这样的角色,而包括各类的权威渠道,权威人物等。

一起来看下:

利用权威机构和媒体的报道和有公信力的渠道

举些例子:

  • 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因为有国家的公信力作为信用背书。
  • 艾瑞,毕马威等咨询机构,因为有这些机构和公司的品牌做信用背书。
  • 北大清华,因为有这些高校的学术背景作为信用背书

引入关键人物,专家,意见领袖

专家这个称呼显得过于高大上了,来看看一些更接地气的:

  • 狗子寨四里屯王家村的村长
  • 你们小区玩滑板玩得最牛的小哥
  • 吃过20种方便面,蒙着眼睛闻一下就知道是什么品牌的食神

你就是我的英雄!

安排引导的角色

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沉默的螺旋的概念。

如果社群不是在微信群上,而是在一间几十人的会议室里呢?

当你抛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你期望有反应吗?你期望的是什么反应呢?

  • 首先,有反应比没有反应好。
  • 第二,有正面支持的反应,比负面否定的反应要好。
  • 第三,有更多的正面支持的反应会更好。

恩,话说到这里,你应该知道怎样安排你的社群角色了。

话说回来,在一些不重要的环节上安排一些不同的声音很有必要。:-)

小结,小结一下:

只要是人群的聚集,不管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群体心理同样适用。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三种在社群中做引导的方法:

  • 利用权威机构和媒体的报道和有公信力的渠道
  • 引入关键人物,专家,意见领袖
  • 安排引导的角色

你有哪些启发?

作者公众号: 社群那些事 (wenbin-pr)

没有评论

评论已关闭。